close


由文化局主導的中元祭藝文活動「百戲競陳」,在每個週六日都會固定舉行,基本上週休晚間都能在文化中心廣場看到表演。唯一的一場例外是今天上午的活動,它是辦在基隆祥豐街上的「光復營區」,這裡是海巡署第二岸巡總隊的辦公地點。表演的場地在營區內的餐廳,而戶外則是普渡場地以及園遊會,熱鬧滾滾!

表演會場,頭戴面具的舞者就是所謂的「日本岡山鬼太鼓」表演團





園遊會場





不過今天來到這裡參觀的目的不是因為有藝文活動,而是因為這個光復營區甚少有開放參觀的紀錄。這個地點早在日人登台後不久,就成立了「基隆要塞指揮部」,1909年更名為「基隆要塞司令部」,同時也是基隆陸軍兵器支廠及築城部基隆支部的所在地,在日治時期一直都是北台灣最高之軍事指揮中心。國民黨政府來台後成為陸軍海巡第一總隊。六年前由海巡署接收成為海巡署第二岸巡總隊,同時改稱光復營區至今。





由於已經超過百年歷史,這裡有一棟被文化局列為基隆歷史建物的「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」,就位在進營區的正前方,目前還有人在辦公使用中。雖然廳舍是表列的歷史建物,不過因為他位在軍營裡面,幾乎沒辦法讓外人參觀,同時由於是軍事營區也不能隨便偷拍,所以相當神祕。這一次的中元祭文化局結合鄰近的沙灣社區舉辦「沙灣古蹟之旅」,這棟歷史建築也終於讓市民近距離欣賞。





在廳舍的前面有座紀念碑,上書「國民政府主席蔣公介石蒞部巡視紀念碑」,立碑起因是1946年時第一次以國民政府主席抵台巡視的蔣介石,當時牠曾經有來到此地巡視而設立。不過那個年代對蔣介石的正式稱呼應該多以「中正」為主,能在碑上看到介石的名字,在台灣相當少見。



這塊紀念碑的題字人跟現今還在廳舍上方題上「屏障東南」的人,都是當時基隆要塞司令部的司令史宏熹,這位史先生在立碑後的隔年,成為了二二八事件屠殺台灣人的劊子手之ㄧ,牠是二二八事件負責清鄉的當時七位綏靖區司令,執行殘酷「基隆大屠殺」的人。





看完題字立碑,我們把焦點轉向這間廳舍。這棟建築興建於昭和三年(1928年)九月,總面積895.5平方公尺,由當時擔任總督府營建課工事部的技師淺井新一所設計。廳舍是一棟二層樓R.C建築,T形平面配置(含外廊),外表洗石子,加上拼貼所謂的「十三溝面磚」所組成。十三溝面磚是一種在1920年代末由北投窯廠所生產的陶質面磚,當時流行所謂的「國防色」,為避免反光,所以在表面作成凹凸摺線的型態,有13道波峰,12道波谷,故名十三溝面磚!





十三溝面磚有多種釉色,另也有七溝、九溝之製品。當時頻繁出現在公共建築中。最多十三溝面磚建築的地方位在當時稱為「帝大」的台灣大學,目前校內老建築到處可見十三溝面磚。除了台大以外,台南成功大學成功校區內的博物館(原本館)、格致堂(原講堂)以及物理系館(原理化學實驗室及圖書課)等。也都是使用十三溝面磚的案例。光復校區也有。除此之外台灣也還是有歷史建築,可以看見這種有十三溝面磚!

建築除了採T形平面配置之外,地板也高出地面約一公尺。這種建築形式除了避免基隆潮濕的天氣型態,一方面也增加了地面空間。不過內部沒有開放,我不知道有沒有地下室的設計。



這棟被列管的歷史建築,其實跟基隆大多數的歷史建築ㄧ樣都沒有受到太多的保護,整個建築結構都沒有維修,二樓欄杆搖搖欲墜。前陣子還被新聞傳出被軍方私自增加廁所空間,然後被踢爆之後海巡跟陸軍大推責任,沒有人承認那間廁所是他們建的。據說之前文化局想開放參觀都會被海巡署拒絕!

銅製排水管,缺乏維修已經斷裂



二樓欄杆



建築物後方,左下角白色的結構就是加蓋的廁所



其實這是日治時期北台灣最高的軍事指揮中心。整座營區內除了廳舍外,也有很多的老建築體,例如在後方的防空洞,是用石塊堆積出來的。另外兩側也各有兩座老崗哨,這兩座崗哨是八角造型,應該是日治時期的設備,目前已經荒廢,雜草叢生!





這是意外開放的基隆歷史建築,比起餐廳內的藝文演出還要吸引我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uncanyui 的頭像
    duncanyui

    跟我自己去旅行--duncanyui網路日誌ⓒ

    duncany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